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张衡研究”相关记录119条 . 查询时间(3.734 秒)
2022年12月13日,河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对南阳市张衡博物馆馆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进行结项验收。河南省博物院、郑州市博物馆以及南阳市博物馆,南阳武侯祠博物馆、南阳府衙博物馆的五位专家出席会议。
张衡博物馆全部实行网络实名预约方式,您可支付宝搜索“老家河南”或“河南文旅通”小程序,搜索张衡博物馆,点击“预约窗ロ”,即可分时段预约参观,网络未预约者,也可现场扫码预约。对于无智能手机且无法由他人代为预约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可出示身份证或机动车驾驶证登记后入馆。
我和我的家乡之南阳——张衡博物馆,一位科学巨星的耀眼光芒
张衡博物馆 浑天仪 地动仪
2023/3/1
汉水之北,伏牛山南,坐落着南阳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这里是楚汉文化的发源地,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名相百里奚等历史名人。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遗址的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大幕。从仰韶遗址的科学发掘起步,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几代考古人始终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青灯黄卷,艰辛探索,薪火相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现将百年考古所揭示的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和辉煌灿烂成就及世界贡献择要阐述。
2021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就有关中国和联合国机构关系这一话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日前接受新华社等中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自从中国加入这一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以来,该组织见证了中国对世界科技创新的重大贡献。
人民网|第五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预赛在邕举行(图)
第五届 “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 预赛
2022/3/16
2021年4月22日,第五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预赛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1名选手参加比赛,比赛在提高科普讲解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同时,更广泛普及了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等应急避险技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加入到防灾减灾事业中来。
中青报|零距离跨越千年的科研“接力”——1秒摸清地震“脾气”(图)
地震 人工智能 震源机制参数
2022/3/16
地震是破坏力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和飞跃,都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决心。公元132年(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地震观测仪器——候风地动仪,开启了人类利用仪器观测地震的历史。时针飞速拨转,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地震科学带来新的曙光和可能。
光明日报|蔡邕与张衡 ——建安文人的创作典范
蔡邕 张衡 建安文人 文学创作
2022/3/16
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对盛唐诗人而言,建安文人是他们心目中的创作典范,建安风骨对盛唐气象有着重要启迪,这早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常识。那么,对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人群体——建安文人而言,他们的创作典范又会是谁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建安文坛的创作队伍呈现出高度的集中性,其核心成员就是三曹七子一蔡这十一人,距离他们时代最近且成就最大的作家当属蔡邕...
科技日报|除了地动仪,张衡还有这些发明
张衡 《灵宪》 《算罔论》 浑天仪
2022/3/16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科学家,他发明地动仪的事迹,不仅在史书中有记载,还被收录到教材中,在我国几乎人人耳熟能详。而除了发明地动仪,张衡还有很多巧妙的构思与制作,为我国天文学、气象学、数学、机械制作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日报|天上有北斗 地下有“明灯”
地震信号 气枪探测 张衡一号 地震危险区预测
2022/3/16
近年来,科学家们探索出不少新的方式方法,用于探寻地球内部的秘密。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颙是主动源探测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之一。从1995年开始,陈颙带领团队开展人工震源的探索,先后尝试了电火花、化学爆破、重载列车、电落锤、人工震源车等多种震源,但效果均不理想。最后他们发现在水中激发的气枪震源具有信号重复性高、绿色环保、低成本、安全高效等优点,决定将气枪震源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地震监测工作。这是世界上首...
人民网|关于抗震,古人有哪些妙招?(图)
地震 抗震 山西应县木塔 地动仪
2022/3/16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万幸的是,据目前公开报道看,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地震自古以来就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古人也一直探索研究地震预警和抵抗地震的方法,提出了相关理论并发明了实用的工具,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应对地震的。
钦州市坭兴陶行业协会|坭兴陶张衡地动仪(图)
坭兴泥 坭兴陶 地动仪
2022/3/16
作品采用坭兴泥作原料,运用坭兴工艺制作,雕塑八龙各朝一方,含珠倒立,当感知震动,龙珠便会掉入蛙口中。该作品是古人张衡科学智慧的体现。作品工艺精湛,别具传统艺术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