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土壤生物学”相关记录1074条 . 查询时间(3.903 秒)
固定化菌群可高效去除环境四环素污染(图)
固定化 菌群 环境四环素
2024/11/19
土壤颗粒有机质分解促进新孔隙形成(图)
土壤颗粒 有机质 新孔隙
2024/11/19
一种多环芳烃降解菌株P.domesticum LJD-1及其菌剂和应用(图)
多环芳烃 菌株 菌剂 土壤
2024/10/29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在亚高山针叶林根际土壤非共生固氮研究中获新进展(图)
土壤 分析 数值
2024/11/13
土壤非共生固氮(FLNF)在高寒、缺氮的亚高山针叶林氮养分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根际作为典型土壤微生物热点,通过持续碳输入深刻调控FLNF,是土壤FLNF的关键区和敏感区。然而,当前关于根际土壤FLNF过程和机制的实证研究十分匮乏,尤其不清楚不同根系功能模块(吸收根和运输根)如何差异化调控根际土壤FLNF。
“障碍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学术研讨会”在泰安召开(图)
土壤 微生物 修复 泰安
2024/12/3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2024年10月18-2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方干旱半干旱耕地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指导,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和山东农业大学联合主办的“障碍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在西南干旱河谷水分时空格局变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生态 过程 土壤
2024/11/13
土壤水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影响一系列生态过程,并决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特别在干旱生态系统中。西南干旱河谷作为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诱发的诸多生态问题,如植被退化和土壤侵蚀等。尽管在恢复上已投入了大量努力,但该地区植被恢复的效果不如预期。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土壤中较高的石砾含量(高达65%)。虽然已有研究表明石砾含量对土壤水分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效应大小和方向尚...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在氮添加下ECM菌丝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稳定性的影响中获新进展(图)
土壤 有机碳 循环 过程
2024/11/13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是真菌和植物形成的一种独特而又高效的互惠共生体,菌根与其形成的外延菌丝(简称菌丝)共同主导了土壤复杂有机物合成、根源碳输入、土壤碳-养分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是土壤碳固存的关键驱动者。然而,尽管ECM菌根在土壤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但现有研究大多将植物根系和菌丝的生态效应视为一个整体考虑,严重忽视了ECM菌丝分解和周转特征及其在调节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预测土壤微生物源碳的时空分布方面取得进展(图)
土壤微生物 应用 生态
2024/11/1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院士和梁玉婷研究员课题组联合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德国卡塞尔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在预测土壤微生物源碳的时空分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Global decline in microbial-derived carbon stocks with climate warming and its future proje...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有毒金属调控土壤微生物对氮富集和停止氮富集的敏感性和恢复力(图)
有毒金属 土壤微生物 氮富集 敏感性 恢复力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4/8/31
土壤团聚体在固碳和有机碳(SOC)保护中起着关键作用,其稳定性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胡敏酸(HA)作为土壤中主要的有机胶结物质,可以显著影响土壤肥力和结构稳定性。然而,关于长期施肥如何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水平HA的特性,以影响土壤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的理解仍不明晰。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也是土壤碳的储存库,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团聚体的孔隙特征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然而,黑土中在团聚体水平上对土壤有机碳固存机制的研究是有限的。因此,本研究探讨保护性耕作下粒径分布、形状参数、胞外酶活性与 > 2 mm团聚体内矿化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将阐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孔隙形态和大小的影响,并有助于理解 > 2 mm团聚体土壤固碳的微观机制。
障碍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学术研讨会通知
土壤 微生物 修复 研讨会通知
202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