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农学总论 沙漠”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14 秒)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2015年发表论文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2015年 发表论文
2021/4/26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2015年发表论文。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2014年发表论文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2014年 发表论文
2021/4/26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2014年发表论文。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2010年发表论文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2010年 发表论文
2021/4/26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2010年发表论文。
沙漠治理与现代循环农业发展高层研讨会召开
沙漠治理 现代循环农业发展 高层研讨会
2017/9/4
2017年9月1日-3日,“沙漠治理与现代循环农业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围绕沙漠治理如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三方共赢、种养加循环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国人对国产牛奶品质的信心等主题,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腾格里沙漠南缘荒漠霸王群落演替特征
腾格里沙漠 霸王群落 演替特征
2013/7/30
依据霸王(Zygophllum xanthoxylon)群落的外貌特征及霸王个体数量和冠幅,将霸王演替分为先锋群落阶段[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霸王]、郁闭群落阶段[霸王+猫头刺+荒漠锦鸡儿(Caragana roborovskyi)]和衰退阶段(猫头刺+荒漠锦鸡儿+霸王),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南缘霸王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组成、种群分布格局及优势物种重要值变化特征。结果表...
沙漠中褐沙蒿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褐沙蒿根际 细菌群落结构 特征分析
2011/8/25
基于16S rDNA基因的文库构建和分析,本文对比分析了浑善达克和毛乌素沙漠中褐沙蒿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特点。结果表明:褐沙蒿根际细菌类群主要有9类,即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s)(4.26%/2.08%,浑善达克样/毛乌素沙样,下同)、酸杆菌(Acidobacteria)(2.15%/2.08%)、放线菌(Actinobacteria)(10.64%/8.33%)、拟杆菌(Bacte...
沙漠中褐沙蒿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沙漠 褐沙蒿根际 细菌群落结构 特征分析
2011/10/26
基于16S rDNA基因的文库构建和分析,本文对比分析了浑善达克和毛乌素沙漠中褐沙蒿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特点。结果表明:褐沙蒿根际细菌类群主要有9类,即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s)(4.26%/2.08%,浑善达克样/毛乌素沙样,下同)、酸杆菌(Acidobacteria)(2.15%/2.08%)、放线菌(Actinobacteria)(10.64%/8.33%)、拟杆菌(Bacte...
两阶段自适应群团抽样(two-stage ACS)是一种新兴自适应群团抽样(ACS)设计,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自适应群团抽样最终样本量不确定的缺陷。概述两阶段自适应群团抽样方法的技术思路和原理。以实地调查的花棒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4种两阶段自适应群团抽样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不跨越边界的基于Horvitz-Thompson估计量的两阶段自适应群团抽样的效果最佳。
基于RS和GIS的陕北长城沿线土地沙漠化研究
陕北长城沿线 沙漠化 遥感 GIS
2009/7/3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方法,利用2005年遥感影像数据对陕北长城沿线地区的沙漠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研究区沙漠化面积已达11 879.17 k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45.2%,以草场沙漠化为主。在空间分布上,沙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分布研究区北部毛乌素沙地的东南部边缘。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榆林市,较为严重的是定边县和神木县,较轻的是靖边县和横山县,其沙漠化率分别为63.91%、45.1...
锡林郭勒盟南五旗(县)土地沙漠化研究
锡林郭勒盟南五旗 土地沙漠化 遥感
2009/7/2
在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遥感技术对该地区沙漠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的沙漠
化土地已达15 424 .46 km2 , 占监测区总面积的53 .26 % , 近30 年来沙漠化从南向北持续发展, 且在各个旗县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沙漠化的这一发展趋势既与研究区持续的干旱化趋势有关, 更是超载过牧和农业界限的持续北移错位的结果。
基于辅助信息的沙漠化信息提取
辅助信息 沙漠化 提取
2009/7/2
选取沙漠化问题比较突出的毛乌素沙地作为研究区, 以TM 影像作为数据源, 通过对影像中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水
体、农田、绿洲等地物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空间特征等特征的深入分析, 探讨将除光谱特征外的多种辅助信息融入分类模型, 实现对沙漠化信息高精度提取的方法。结果显示, 基于辅助信息的沙漠化信息自动提取分类精度可达85 .16% 。
青海湖流域沙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研究
青海湖流域 土地沙漠化 现状 综合治理
2009/7/2
对青海湖地区土地沙漠化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 明确了沙漠化的环境背景。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根据其分
布特点分为潜在沙漠化土地、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和严重沙漠化土地4 个等级。研究了沙漠化发展趋势, 针对环青海湖区沙漠化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案和防治工程。
从系统论角度探析沙漠化系统的形成机制———以科尔沁沙地奈曼旗地区为例
系统论 沙漠化系统 形成机制
2009/6/17
利用系统论的开放性、整体性和动态性原则, 以科尔沁沙地为例分析说明了沙漠化系统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 沙漠化系统是自
然因子系统、人类活动因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因子系统共同作用产生的。在沙漠化系统中脆弱的自然条件是沙漠化的基础, 不合理的人
类活动是沙漠化的扰动因子, 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是沙漠化的驱动力, 这些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形成了沙漠化与社会- 经济- 自
然复合生态系统之间的非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