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PM2.5”相关记录43条 . 查询时间(0.046 秒)
PM2.5和大气能见度改善的协同收益(图)
PM2.5 大气能见度 RH 硝酸盐
2021/8/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孔少飞教授团队与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合作开展的研究成果—Co-benefits of reducing PM2.5 and improving visibility by COVID-19 lockdown in Wuhan在Nature旗下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在线发表(IF=8.6)。第一作者为2018级博士研究生姚...
中国地表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是中国当前两大空气污染难题。城市地区人口密集,而非城市地区多为植被覆盖;那么,我国地表O3和PM2.5浓度在城市与非城市地区究竟有怎样的时空差异呢?
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小于人的发丝直径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较少的一部分,但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却十分重要。与粒径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此它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在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是一个...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大气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组(陈进生研究团队)发表重要成果:“利用二次有机示踪物直观的反映沿海城市二次有机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和形成机制”。研究成果以“Characteristics of PM2.5-bou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tracers in a coastal city in Southeastern China: seasonal...
日前,我校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孔少飞教授团队与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合作开展的研究《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武汉封城后大气PM2.5化学组成和来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全环境科学》在线发表,这也是双方首次以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共同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为2017级博士研究生郑煌,通讯作者为孔少飞教授。为阻断新冠病毒传播,武汉在2020年1月23日采取“封城”措施,为扼制疫情扩散做出了重大贡献。“封城”...
当前诸多大气污染研究依赖于能够实时在线测量颗粒物化学组分的气溶胶质谱仪,但大多数质谱仪受空气动力学透镜的影响,只能测定亚微米颗粒物(PM1,粒径小于1 微米的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PM1化学组分被广泛地应用于估算大气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参数如大气颗粒物酸度和气溶胶水含量等,同时也被经常应用于化学传输模型,校验和评估数值模式对细颗粒物(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组分模拟的准确性。然而,在相...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孙业乐课题组联合暨南大学团队于2018年秋冬季在河北固城开展了一次综合观测(细颗粒物平均浓度:124±95μgm-3)。观测期间利用最新的飞行时间气溶胶化学组分监测仪(ToF-ACSM)和PM1/PM10自动切换系统对PM1和PM2.5的化学组分进行了实时在线测定和分析。此次综合观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特别是整个观测根据气象条件差异可以分为明显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P1)伴随高...
自2015年以来,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成天涛教授课题组与上海市气象局贺千山研究员团队合作,着眼华东地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气溶胶-辐射效应-区域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近期成果以“Climatic Factors and Their Availability in Estimating Long‐Term Variations of Fine Particle Distributi...
我国中东部地区在冬季经常发生区域性大气重污染过程,大范围区域灰霾与城市间灰霾的关联一直是我国大气污染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卢苗苗博士和唐晓副研究员等在“Investigating the Transport Mechanism of PM2.5 Pollution during January 2014 in Wuhan, Central China”的文章中,分析了中部地区特大城市武汉在2014年...
2018年12月13日,由我校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郑君瑜教授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珠三角PM2.5和臭氧综合防控技术与精准施策示范”项目启动会暨课题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广州召开。大气专项总体专家组常务副组长张远航院士、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环境处处长王磊、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龚国平、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蒋宏奇,我校副校长洪岸等出席会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珠三角PM2.5和臭氧综合防控技术与精...
全球PM2.5研究与治理大会即AGU JING (Joint International Network in Geosciences) Meeting(AJM2018),于2018年10月16日-20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成功举办。本次由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与中国科学院(CAS)联合举办。AGU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地学学术组织,全球拥有近6万名会员,涉及大气科学、海洋学、空间科学、固体地球科学...
ESTIMATING PM2.5 IN XI’AN , CHINA USING AEROSOL OPTICAL DEPTH OF NPP VIIRS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Aerosol optical depth PM2.5 VIIRS Remote sensing inversion Nonlinear model
2018/5/16
In recent years, the air pollu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ich not only causes the decrease of the visibility, but also affects the human health. As the most important pollutant particula...
为研究渭南市区2014 — 2016年的冬春季雾霾天气的特点,选取覆盖渭南市区的4个监测站点,分析渭南市区PM10和PM2.5污染时间分布特征;同时选取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等气象因素,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各个气象因素同大气中PM10和PM2.5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三年来冬季PM10和PM2.5的日变化的峰值主要出现在12月— 次年1月; 春季PM10和PM...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课题组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健康危害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PM2.5暴露可引起人体应激激素水平显著上升,并促进机体的脂类氧化以及糖类和氨基酸的代谢。这一发现为防治PM2.5相关的健康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8月15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循环》杂志(Circ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