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科学总论 院士”相关记录34条 . 查询时间(0.375 秒)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瓦列里·邦杜(Valery Bondur)(图)
外籍院士;瓦列里·邦杜
2021/11/19
香港大学/西北大学赵国春院士来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访问交流并作学术报告(图)
赵国春 大陆壳 岩石
2021/7/21
2021年6月8日,香港大学/西北大学赵国春院士应邀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题为“大陆的起源:岛弧模式vs.洋底高原模式”的地球科学前沿论坛报告。报告由吴福元院士主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百余名师生参加此次报告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
朱日祥院士:为地球“把脉”
朱日祥 院士 地球
2021/6/7
朱日祥院士的办公室里,除了满架的书,还摆放着一个硕大的地球仪和一堆来自天南海北的“石头”——古生代花岗岩、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新生代玄武岩……每块石头都承载了一段地球的演化历史。
近日,欧洲科学院正式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成秋明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成秋明现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主席、国际地质大会(IGC)理事会联合主席、国际科学理事会科学规划委员会(ISC-CSP)首届委员,曾任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IAMG)主席、加拿大约克大学终身教授。
应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李卫军研究员的邀请,匈牙利科学院院士、著名大气化学家和生物地球化学家Mihály Pósfai教授于近日来访我院,在2019年11月26日-29日期间做多场学术报告,与浙大师生进行学术交流。
2019年10月27日上午,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德亮教授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讲坛第309讲,作题为“人类世与可持续发展——地球的未来”的学术报告。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院士为其颁发珞珈讲坛纪念证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黄介生教授主持报告会。
让蓝碳助力实现“不减产的减排” ——访中科院院士焦念志
蓝碳 不减产 减排 焦念志
2019/10/21
“科学研究应与国情紧密结合。”这是中科院院士焦念志坚持海洋蓝碳研究的动力之一。 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成为当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但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才是硬道理”,焦念志认为,中国不能以影响国民经济命脉为代价来进行硬性减排。
2018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干事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主席发来聘任函,聘请地球环境所周卫健院士为国际地球科学计划(Th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 (IGCP))新任理事,任期为2018年至2021年。
2018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干事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主席发来聘任函,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周卫健为国际地球科学计划(Th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 (IGCP))新任理事,任期为2018年至2021年。
经过全世界提名和五轮严格评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于2月15日公布了新增院士(会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丛强当选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此次公布的来自英国和其他国家新当选的60名院士名单中包括3名荣誉院士和9名外籍院士。学会特别表彰了刘丛强等3人对推动RSE的国际化工作所做的努力。
当地时间12月12日开始,来自全球88个国家的25000余名与会代表聚集美国旧金山,参加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举办的为期一周的秋季会议,进行地球与空间科学的最前沿学术交流,这也是全球地球科学领域最大规模的学术盛会。期间,AGU 2016年新当选会士授奖仪式于12月14日下午6点隆重举行。AGU主席Margaret Leinen向来自不同国家的新晋会士颁发了会士证书,并对每一位新晋会士在地球和...
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获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科技贡献奖(图)
大数据 数字地球
2016/7/13
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高峰会议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30余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300余位代表与会,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作英文主题报告,并获科技贡献奖。
2014年4月17日,世界著名地震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Peter Shearer教授应邀访问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17日下午,Shearer教授作了题为“地震定位及震源破裂过程”的学术报告,来自地空学院的100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中,Shearer教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地震精确定位中可能存在的几种误差形式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讲解了如何采用台阵波形数据快速确定大地震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