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美学”相关记录2592条 . 查询时间(3.906 秒)
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学 高等教育学
2024/10/22
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办学历史始于1986年,2005年起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办学历史有30余年。2019年原艺术设计学院和海峡动漫学院合并,更名为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现有艺术设计系、产品设计系、动画系、服装与服饰设计系、美术系和数字媒体技术系,下设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师范)、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产品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七个本科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产品设...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用“假如生命是永恒轮回的”发出试炼,迫使所有人成为“小人”并在生存论意义上思考永恒轮回。尼采为这场试炼筹划了“虚无、粉碎、转化”三个结局,并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卷《幻觉与谜团》一章中道出了小人转化的机理。表面上,《幻觉与谜团》讲的是一个寓言:侏儒转化成的黑蛇被化身为牧人的查拉图斯特拉咬断,后者一跃而起,成为超人。实质上,侏儒对应虚无结局,并时刻伴有坠入虚无主义、成为黑...
“艺格敷词”是近年来颇受学术界关注的概念,始于对济慈《希腊古瓮颂》的研究,随后延伸至对多部文学作品的研究、对诗画理论的阐释乃至跨媒介话语系统知识学建构的探讨。不过,作为古典修辞术的修辞手段之一,“艺格敷词”的原初意旨似乎很少再包含在现代的相关研究中,对莱辛的经典艺格敷词作品《拉奥孔》的忽视或误读就是明证。探究莱辛如何理解“艺格敷词”的原初意旨这一问题,可将《拉奥孔》与莱辛的另外两部作品《汉堡剧评》...
奈格里的艺术批评工作打破了艺术与政治的界限。他提出的“活劳动”理论,既是马克思所谓劳动的潜能态,也是包含艺术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潜能态,意为人类实践内含的创构性和变革性力量。通过分析现代主义的发展现实可以发现,奈格里将艺术与劳动的总问题合并,并非仅受他左翼立场的局限:社会化大生产和意识形态机器给艺术自我立法造成的困境,导致艺术学科边界的无限拓宽;现象学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激进化演绎以及劳动的数字化转...
图像小说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文艺形式,与口述历史有着诸多学理与气质上的耦合,不少优秀的图像小说作品正是基于口述史转换而来。它既是根据口述史文本而展开的内容提炼、情节编排、形象创作与形制设计,也形成了一种图像证史的新表征和新解释。通过考察这些“画出来的口述史”,或可在图像、口述、文字的维度上,分析这种可视的叙事史所形成的面貌特征和创作要求,及其对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脉络的传承和口述历史学术理路延展的重要...
丝绸之路遗存丰富,是古代文明艺术、历史和文学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要资料,是探寻欧亚多文明间跨文化、跨地区交流的重要依据。其中的叙事元素更是为我们分析古代文明互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阐释可能。集中分析和介绍丝绸之路绘画遗存所见叙事方式及其特点,厘析既往研究所提出的多种图像叙事分类方法,尤其关注文本与图像、世俗与宗教绘画之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出丝路沿线的文明互鉴。
“静”范畴萌生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厚土壤,融汇了古代哲人对于生命本质与永恒时空的深沉思考。历代哲人于“至静”中寻求生命的归宿,以慰藉自由之灵魂。渐江山水画以其遒劲简淡的笔墨、举要删芜的章法,精妙地蕴藉了“静”之内涵。这种对于“静”的追求,既根源于中国传统思想在渐江主体意识中的渗透,也生发于其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所塑造的独特心境,置身自然至静,体味宇宙永恒,山水画成为他抒写性灵的重要途径。渐江山水画中的...
20世纪国画人物画发展所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精工与雅鉴之间的矛盾,两者的统一也构成国画人物画发展的基本进路。自宋代到清末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常为入雅鉴而放弃工、实。近代以来,引进西方造型观念与造型技术又对人物画提出“工”的新要求:从建立在解剖科学之上的求“准”,到以把握特征为基础的求“像”,再到借助透视、光线等视觉原理达到的求“真”,最后“工”被要求上升到一种基于准、像、真的“心理真实”表达。而“...
中国式审美即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审美取向和追求,其中蕴含着“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宇宙观、生命观、审美观。在中国式审美的形成过程中,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哲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老子之“道”的体、相、用,到庄子之“道”的神、象、气,以至于魏晋提出的“传神写照”的艺术表达、“澄怀味象”的审美心胸、“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共同建立了老庄之“道”与中国式审美的内在逻辑,完成了从哲学起源到中国特色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