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物理学”相关记录10183条 . 查询时间(1.234 秒)

2024年6月8日-6月9日,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西北赛区)在兰州大学隆重举办。本次竞赛共有来自西北地区17所高校的45支队伍、222名学生参加。石河子大学派出无懈可击队、星际航行队和理实队三支代表队参赛。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最终荣获三个团队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数字化探测阵列助力奇特原子核衰变研究(图)
数字 探测 原子核
2025/5/8
2025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研制出可实现高精度测量奇特原子核衰变的高性能数字化探测阵列。该系统在β延迟质子发射、α衰变及直接质子放射性等稀有衰变过程的测量中展现出优势。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破解深部碳循环谜题:俯冲带流体中或并不存在“碳-硅种型”(图)
流体 气候 光谱
2025/5/8
2025年4月30日,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实验室程南飞副研究员(第一作者)、周義明研究员(通讯作者)及其合作者在地球科学国际权威杂志《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Carbon-silicon species are unlikely in subduction-zone fluids”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在生物质衍生分子高值化催化剂调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分子 催化剂 金属
2025/5/8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是唯一可再生的碳资源,利用多相催化体系将木质纤维素衍生分子催化转化为高值化学品是实现能源供给多样化的重要途径,其中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和选择性调控是核心问题。2025年4月29日,广州能源所生物质催化转化科研团队在木质纤维素衍生醛/酮还原胺化催化剂调控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研究在二维半导体转角异质光子晶体方面获进展(图)
半导体 光子 晶体
2025/5/8
二维半导体因其原子级厚度和独特的光电特性,被视为下一代光电子器件的关键候选材料之一。由于二维半导体通过层间范德华力结合,单层二维半导体可被轻易剥离并以垂直堆叠方式构建成人工异质结构。这种二维半导体异质结构不仅能融合各层二维半导体的激子特性,还可以通过改变层间扭转角度产生具有转角依赖特性的新型激子态。此外,如何控制发光方向对半导体发光器件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双核镍催化研究取得进展(图)
催化 反应 金属
2025/5/8
过渡金属催化炔烃的氢碳官能团化反应是构建多取代烯烃的重要合成策略之一。然而,目前报道的各类方法通常仅能在产物中引入一分子炔烃。非对称内炔烃的二聚-碳氢官能团化反应极具挑战性,反应往往生成多种异构体的混合物。因此,如何在反应过程中精准控制炔烃的插入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国科学院超表面非线性光子学研究取得进展(图)
非线性光子 纳米 器件
2025/5/8
非线性光学技术是全光信号处理、生物医学成像和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的重要技术,受传统材料非线性光学效应弱、依赖强激光源和长相互作用距离等问题限制,难以满足集成化、低功耗纳米光子器件的发展需求。介电常数近零(ENZ)材料具有超快、超强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基于准连续域束缚态(Q-BIC)的微纳结构通过高品质因子共振显著增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为调控非线性光学效应开辟了新途径。然而,Q-BI...

2025年4月2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董文锐研究员与杨学明院士实验团队,联合傅碧娜研究员和张东辉院士理论团队,在大气自由基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发现syn-CH3CHOO与水的反应速率比文献报道值快了两个数量级,这一发现为深入理解大气中syn-CH3CHOO清除机制及OH自由基生成途径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罕见的超钱德拉塞卡双星系统(图)
光谱 数据 观测
2025/4/26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云南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以及匈牙利天文学家联合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巡天数据中发现了一颗罕见的、与生俱来的超大质量白矮星-热亚矮星超钱德拉塞卡双星系统。该研究支持白矮星双星演化末期可能存在新的演化路径,并为中子星形成通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对中子星、Ia型超新星等理论和观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罕见的超钱德拉塞卡双星系统(图)
光谱 数据 观测
2025/4/26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云南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以及匈牙利天文学家联合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巡天数据中发现了一颗罕见的、与生俱来的超大质量白矮星-热亚矮星超钱德拉塞卡双星系统。该研究支持白矮星双星演化末期可能存在新的演化路径,并为中子星形成通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对中子星、Ia型超新星等理论和观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4月25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中心低功耗量子材料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直径仅为22mm的紧凑型动态磁扭矩探测器,该设备磁矩测量灵敏度可达10-17 A·m2量级,兼容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与各类小口径商用磁体,填补了强磁场条件下对低维磁性和超导、量子功能材料、生物弱磁等材料进行超高灵敏磁性测量的技术空白。相关研究成果以《紧凑型动态磁扭矩探测器》(Compact Dynam...

中国科学院地球磁尾高速电子流研究获进展(图)
地球 电子 等离子体
2025/4/23
高速等离子体流作为能量和物质传输的主要途径,广泛存在于地球磁层、太阳风和行星等离子体环境中。地球磁尾作为太阳风-磁层耦合的关键区域,其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向近地空间输运是引发空间天气爆发性过程的主要原因。在这个过程中,磁场重联加速产生的高速离子流是磁尾等离子体和磁能输运的主要媒介。此前的卫星观测和数值模拟已对高速离子流的产生、演化和作用开展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然而,关于等离子体中另一个主...

中国科学院探索宇宙早期物质形态演化新探针提出(图)
宇宙 演化 等离子体
2025/4/24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雍高产团队通过分析重离子碰撞后产生的粒子“指纹”,提出了可能揭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出现的关键指标,为探索宇宙诞生之初的物质形态演变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提出完善烧蚀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理论新依据(图)
理论 激光物理 辐射
2025/4/23
2025年4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研究团队在烧蚀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团队通过二维辐射流体力学模拟,得到了烧蚀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增长率随驱动激光波长的变化,为完善烧蚀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理论提供了新的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laser wavelength on growth of ablative Rayl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