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理学相关记录72187条 . 查询时间(1.797 秒)
2024年6月8日-6月9日,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西北赛区)在兰州大学隆重举办。本次竞赛共有来自西北地区17所高校的45支队伍、222名学生参加。石河子大学派出无懈可击队、星际航行队和理实队三支代表队参赛。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最终荣获三个团队一等奖。
2024年8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应邀来访辰山植物园,并作为“辰山学术沙龙”主讲嘉宾在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二楼报告厅以“植物园与分类学”为主题,为辰山科研人员及参加分类学培训班的同行及学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辰山植物园副园长黄卫昌主持,线上线下百余名科研人员及学生聆听了该报告。
2025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班宇杰研究员等利用“竞争性界面溶解-交联”方法,制备出厚度小于10 nm的硅橡胶膜。该膜对1.0 wt.%丁醇水溶液(模拟生物发酵液浓度)的富集浓缩倍数达14倍,液体总渗透量达到110 kg m-2 h-1,性能较现有报道的丁醇富集膜提升1至2个数量级。
2025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揭示了细胞质类受体激酶MtLICK1/2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信号转导和免疫调控中的双重功能,拓展了科学家对共生与免疫交叉新领域的认知。
体型是最直观、最基础的生物演化特征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与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生物体型的演化模式和驱动机制一直是生态学和生物宏演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已有研究大多针对脊椎动物展开,目前学界对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的体型演化历史了解有限。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团队联合德国森肯贝格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研究中心、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等,首次重构了1.4亿年前温室地球时期海洋表层温度的季节性波动历史,发现了早白垩世瓦兰今期(Valanginian,约139.8-132.9 百万年前)显著的季节性温差以及冰川周期性消融现象。
温室效应主要由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引起,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乙酸菌能够固定二氧化碳,并在自养条件下生产乙酸、乙醇、丁醇等高价值化学品,具有实现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双重潜力。目前,该菌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年乙醇产量超过9万吨。尽管该菌在工业上已有应用,但其遗传和代谢工程工具尚不完善,缺乏适用于严格厌氧环境的荧光蛋白报告系统(FPAR)和启动子库,因此限制了其代谢工程的发展。
2025年5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陈效双、陆卫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凯团队,在反铁磁半金属弱局域增强的太赫兹探测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上海辰山植物园正式获评“2024—2027年度上海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称号。这一荣誉标志着辰山植物园在青少年科学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卓越贡献再获权威认可,成为上海市推动科创教育与自然教育深度融合的典范。
清风掠过辰山植物园药用植物园,一棵15米高的“混血明星”——杂交鹅掌楸(Liriodendron×sinoamericanum)的枝头正零星绽放着几朵橙红色“郁金香”。这看似低调的花事,实则是植物学界的“高奢限定”:中、美鹅掌楸在自然状态下因花期错位(中国种5月开花,北美种6月开花)难以邂逅,科学家通过人工授粉促成这段“跨国姻缘”,而每一朵花都是基因工程的“限量盲盒”。
暖风一吹,辰山植物园球宿根园的土地便化身巨型生物钟——80多个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品种以花期接力的精密编排,从春末到初夏掀起一场长达20天的“彩虹风暴”!
2025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杜久林课题组首次发现脑膜淋巴系统发育的大脑调控机制:神经活动通过特定胶质细胞亚群——slc6a11b+辐射状星形胶质细胞(RA)动态调控关键因子Vegfc的表达,并在脑膜ccbe1+成纤维细胞跨组织协作下,精密控制脑膜淋巴内皮细胞(muLEC)的发育模式。
2025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研制出可实现高精度测量奇特原子核衰变的高性能数字化探测阵列。该系统在β延迟质子发射、α衰变及直接质子放射性等稀有衰变过程的测量中展现出优势。
2025年4月30日,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实验室程南飞副研究员(第一作者)、周義明研究员(通讯作者)及其合作者在地球科学国际权威杂志《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Carbon-silicon species are unlikely in subduction-zone fluids”的研究成果。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是唯一可再生的碳资源,利用多相催化体系将木质纤维素衍生分子催化转化为高值化学品是实现能源供给多样化的重要途径,其中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和选择性调控是核心问题。2025年4月29日,广州能源所生物质催化转化科研团队在木质纤维素衍生醛/酮还原胺化催化剂调控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