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沉积学”相关记录190条 . 查询时间(4.562 秒)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南海所科研团队研究揭示印度-亚洲大陆两阶段“弧–陆”碰撞模式(图)
地质 环境 沉积 岩古
2025/1/11
2024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谈晓冬研究员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李亚林教授团队合作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及新特提斯洋闭合过程”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Tectonics(《大地构造学》)期刊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生王子豪为论文第一作者,谈晓冬和李亚林为共同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南海冷泉沉积物中钼同位素特征:揭示甲烷渗漏与钼富集机制(图)
沉积 同位素 生态环境
2025/1/11
2024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冷泉与水合物研究团队在冷泉活动强度示踪和元素富集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利用在南海东沙海域的水合物钻孔岩芯,通过沉积物中钼同位素(δ98Mo)的研究,揭示了冷泉沉积物中钼的富集机制,并指出钼同位素具有示踪冷泉活动强度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金梦(...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南海珊瑚礁区为重要碳储库(图)
生态环境 循环 沉积
2024/12/24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施祺研究员团队联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单位,在南海珊瑚礁区碳收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定量计算了南海珊瑚礁区碳收支。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孟加拉扇区沉积物运输与气候变化的复杂关系(图)
沉积 运输 气候
2024/12/24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研究团队在孟加拉扇区沉积物运输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利用在孟加拉扇区获取的沉积岩芯,通过沉积物年代测试、粒度测试、粘土矿物组合测试、锶钕同位素测试等多代理方法,重建了过去16000年以来的沉积物运输过程,并揭示了活跃通道在喜马拉雅河流向深海沉积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期刊上,论文作者包括中国科...
华南植物园揭示水坝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固持及氮磷沉积固持及氮磷沉积(图)
植物 土壤有机碳 沉积
2024/12/1
红树林沉积物对碳固持和氮磷沉积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在调节全球变暖和吸附海洋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农业活动和水产养殖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水坝开始围绕红树林湿地建设,导致这些区域的土壤和沉积物发生变化。然而,水坝建设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碳积累和氮磷沉积的具体影响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华南植物园揭示水坝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固持及氮磷沉积固持及氮磷沉积(图)
植物 土壤有机碳 沉积
2024/11/24
红树林沉积物对碳固持和氮磷沉积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在调节全球变暖和吸附海洋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农业活动和水产养殖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水坝开始围绕红树林湿地建设,导致这些区域的土壤和沉积物发生变化。然而,水坝建设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碳积累和氮磷沉积的具体影响仍不清楚。
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期间,古特提斯洋东支的闭合以及随后华南与印支板块的碰撞(即印支造山运动)塑造了东南亚大陆的现今构造格局。在越南西北部,印支运动表现为晚三叠世的高级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及不整合面的形成,以及北东走向的逆冲和褶皱、与北西走向的缝合带和断层。同样地,印支运动在华南板块表现为早三叠世北东向推覆构造、相关褶皱,以及北西向缝合带和断层。然而,一些分布于华南南缘的盆地、花岗岩带及相关构造断层在二...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重建黄土高原全新世粉尘通量并揭示其对北半球粉尘活动的意义(图)
气候 沉积 集成
2024/11/14
风成黄土是重建过去多尺度粉尘活动及其与气候相互作用的良好载体。以黄土高原黄土为材料已进行了大量构造、轨道尺度的粉尘活动研究,但基于实测年代标尺对全新世黄土记录的粉尘活动高质量重建及其动力机制研究仍较为缺乏。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古气候变化团队释光测年研究组科研人员等以黄土高原全新世黄土沉积为研究载体,在高质量光释光年代标尺的支撑下,重建了23个剖面的粉尘堆积通量并进行了综合集...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龙门山地区发现古生代最后的珊瑚-层孔虫生物礁(图)
页岩 沉积 生态
2024/11/10
泥盆纪-石炭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以来所发生的重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因全球范围内灭绝层位附近广泛发育了一套黑色页岩沉积(Hangenberg Black Shale),该灭绝事件也被称为“Hangenberg事件”。Hangenberg事件对浅海和深海生物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造成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珊瑚-层孔虫后生动物礁的消亡。尽管全球范围内对泥盆纪-石炭纪之交的地层及化石已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生物群化石揭示古杯动物的生态位扩张(图)
生态 沉积 古地理
2024/11/10
2024年8月29日,以南京大学生物演化与环境科教融合中心副教授杨爱华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罗翠为主的中-俄-德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在澄江生物群中报道了三类与礁丘无关、单独保存的古杯化石。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期刊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长江下游地区末次冰期—间冰期转折期植被及其气候响应(图)
气候 沉积 生态系统
2024/7/20
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地处我国东部中纬度地带自然环境演变最强烈和最敏感地区的南部,是研究植被迁移、气候变化及季风进退的关键地带。然而,研究区沉积环境受海陆更迭与“海水-河流-洪水”沉积的频繁扰动,往往造成沉积环境动荡不定,孢粉来源变得异常复杂,受此背景“噪音”干扰,使得该地区真实的地带性植被面貌以及气候波动变得模糊不清。2024年7月16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韩箫屿在导师舒军武、李保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铁质鲕粒矿物分异和成因机制研究新进展(图)
矿物 铁质沉积
2024/7/20
铁质鲕粒是指与碳酸盐鲕粒类似,但是以铁氧化物或鲕绿泥石等含铁矿物为包壳,以同心纹层结构为主的球形、椭球形沉积颗粒,是鲕铁岩及铁建造等铁质沉积(铁含量超过15wt%)中最特征的组分,也广泛发育在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等非铁质沉积中。
海洋所揭示喜马拉雅山脉的主要隆升起始于中新世(图)
同位素 沉积岩
2024/6/3
2024年5月31日,国际地学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同济大学、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基于孟加拉湾沉积岩芯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和铅(Pb)同位素组成,结合蒙特卡洛模拟的同位素混合模型,首次定量重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以来孟加拉湾沉积物来...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在印度季风北扩侵入青藏高原腹地方面取得进展(图)
演化 同位素 沉积
2024/6/25
已有研究显示印度季风在晚始新世影响到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剑川盆地(如Fang et al., 2021; Zheng et al., 2022),于26 Ma向北扩展到青藏高原中部的伦坡拉盆地(如Wu et al., 2019, 2022; Su et al., 2022; Jin et al., 2023)。那么从晚始新世到26 Ma期间印度季风向北扩展进入青藏高原中部腹地的时空演化轴如何,目前暂不...
海洋所揭示14万年以来西太平洋岛弧风化和降水演化历史(图)
演化历史 沉积矿物学 地球化学
2024/4/27
2024年4月26日,Nature旗下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2023年影响因子9.0)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课题组、韩国釜山大学、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利用西太平洋海洋沉积矿物学和地球化学风化记录,重建了14万年以来西太平洋岛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