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精细化学工程 >>> 表面活性剂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表面活性剂相关记录165条 . 查询时间(2.078 秒)
2024年1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朱强/罗爽课题组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辅助,实现了钯催化吲哚芳基异腈的C-H亚胺基环化反应,对映选择性地合成了多种稠环吲哚骨架的阻转异构体。相关研究成果以“DFT-Assisted Atroposelective Construction of Indole-Fused N-Heteroaromatic Frameworks throu...
生物质资源在能源和化学品方面所具有的替代传统石油基产品的自然禀赋,已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生物质化学品方面,催化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催化转化所产生的平台化合物作为桥梁,连接了天然生物质和下游化学品,是生物质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PET塑料由于其耐用、质轻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纺织、包装、电器等领域,但大量消费后的PET废弃物对自然界造成巨大压力。PET 废弃物的酶法解聚和回收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策略,可以减少我们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并解决PET积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国内外学者对PET解聚酶IsPETase进行了广泛的半理性设计与定向进化,提高IsPETase活性与热稳定性,但该酶的工程改造主要集中在由表面的环和α螺旋组成...
2024年12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碳基能源催化转化研究组(522组)潘秀莲研究员、焦峰研究员、白冰副研究员团队在合成气直接转化过程中金属氧化物结构对氢气的活化机制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揭示了金属氧化物的晶相结构和表面元素组成对氢气活化路径及反应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为理解金属氧化物在氢活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血管神经再生修复的生理进程极为复杂。2024年来,基于外泌体的促再生修复策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现有策略面临外泌体寿命短(仅24~48小时)、剂量低以及具有特异性细胞调控功能的miRNA不可变等挑战,仍难以再现天然生理过程中复杂、动态的调控进程,严重限制了其在血管神经协同修复方面的应用。
2024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许永团队报道了首个BRD4 BD2选择性抑制剂,可作为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候选药物。相关成果以“Discovery of the First BRD4 Second Bromodomain (BD2)-Selective Inhibitors”为题发表在药物化学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
2024年12月9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帆课题组在氧化物表界面催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结合模型与实际催化体系研究,系统阐明氧化铈催化CO加氢反应中原子尺度构-效关系,优化了用于合成气转化的铈催化剂,并推进了模型指导的催化剂设计。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杂原子(O-,S-,N-)的糖基化修饰是一个生物学和化学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化学反应。对含氧羟基基团和含硫巯基基团的糖基化修饰通常是通过直接进行氧/硫-糖苷化的方式进行。对于含氮基团,情况则比较复杂,对于酰胺类基团以及某些类型的含氮杂环,可以通过直接氮苷化的方式对其进行糖基化修饰,然而对于另一类广泛存在的含氮基团—胺,由于对其进行直接糖苷化得到的氮苷不稳定,而对其进行直接糖基化修饰的报道较少。现有的...
2024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离子束中心工业微生物课题组王鹏团队在益生菌递送及功能方面取得研究进展,团队利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纳米颗粒对益生菌进行包裹,并通过体外模拟、动物体内实验等方法验证益生菌功能和活性。成果发表于食品领域期刊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925033)等资助下,南京大学戈惠明教授、谭仁祥教授和张博副教授研究团队,在trans-AT聚酮合酶的生物合成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Lankacidin类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中trans-AT聚酮合酶的独特作用机制研究(Insight into the role of a trans-AT polyketide synthase in the bi...
2024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陆晓杰团队联合许叶春团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题为 “Covalent DNA-Encoded Library Workflow Drives Discovery of SARS-CoV-2 Non-structural Protein Inhibitors” 的文章。该研究开发了共...
锂(Li)金属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和低电化学电位 (−3.04 V vs. 标准氢电极),因此被广泛用作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负极材料。然而,锂枝晶的不可控生长和循环充放电过程中活性锂的持续消耗,导致锂金属电池的库仑效率低、循环寿命短。在锂负极上构建人工固态电解质中间相(SEI层),是抑制锂枝晶形成并提高循环性能的有效策略。三维共价有机框架...
异戊二烯是全球排放量最大的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在大气中具有强反应活性,是全球尺度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最主要的前体物。氨气(NH3)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碱性气体,也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无机盐的主要前体物质。中国是氨气排放的热点区域之一,我国正计划未来削减氨排放,以降低大气PM2.5污染。但是,目前对于异戊二烯和氨在大气转化中的相互作用缺少基本了解。
大黄是我国传统大宗中药材,传统以根入药,是成方和单方制剂使用频次最多的药材之一,其中唐古特大黄以质量优异著称,但多数研究都集中于根组织,而地上茎、叶、种子等资源被一弃了之,造成了巨大资源浪费。同时,唐古特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蒽醌类和番泻苷类化合物,它们以清热泻火、消炎、导滞的功效而闻名,然而对其他类别的重要次生代谢物关注相对较少,成为唐古特大黄资源开发的障碍之一。
非对称脲类化合物可与蛋白形成多个稳定的氢键,含脲官能团的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在药物发展和药物化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工业上脲类化合物的合成主要采用光气法。由于连接在同一羰基位点的含氮片段不同,需要利用光气法分步将胺组装到羰基上。通过涉及CO与氯气反应生成剧毒光气,利用一种胺与光气发生反应,生成所需的异氰酸酯中间体/酰氯,异氰酸酯/酰氯与另一种胺后续反应生成非对称脲衍生物,反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